給孩子選擇小學,不是選擇排名最好、最有名的,而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。 1.最好的學校,是孩子在其中能得到最多關注與愛護的學校。 小學進一個競爭特別激烈的學校,對孩子的成長不是一件好事(天才兒童除外),因為孩子的自信、對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,都是需要激發(fā)、培育和保護的。每個孩子都是敏感的個體,在成長中會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。被忽視,往往會在無形中影響甚至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與進取心。 2. 孩子能得到最多機會、潛力能得到最大發(fā)揮的學校。 大寶學校的合唱團、管弦樂隊、游泳隊等都是在全英國拿獎的,但學校規(guī)模大,人才濟濟,學校的每周通訊上總有激動人心的成績,但是好像跟多數(shù)孩子關系不大;而二寶學校小得多,全校師生誰都認識誰,一切活動皆是全校總動員,人人有份。打個比方:A學校,可能十里挑一,就能加入樂隊,有很多登臺表演的機會;而B學校的樂隊更有名,但需要百里挑一,才能加入。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那最優(yōu)秀的百分之一,那么他/她便失去機會;跟機會一起失去的,可能還有孩子的興趣、動力和自信。 孩子上學不是為了證明比別的孩子更好,而是讓自己的潛力得到最充分的發(fā)揮,成為最好的自己。 3.學校氣氛寬松、友愛,老師真正有愛心和耐心最重要。 小學是一個孩子的接受正規(guī)教育的第一個學校,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,這既是激動人心、令人向往的,同時更是一個充滿未知、令人畏懼的新旅程。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次,一天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(學習),有了一個真正的約束(紀律),這都不同于幼兒園,更不同于家里。孩子只有克服了這種可能不為大人了解的畏懼與焦慮,才能真正享受學校生活,并最高效率地汲取知識。 每當我去學校接送丫丫,看到她非常大方自如地跟包括校長在內(nèi)的所有老師招呼、講話,跟自己的小伙伴們手拉手跑了(而不是膩著自家大人),看到高年級的大女孩喊著她的名字、給她梳小辮……就會由衷感覺人人都愛她,她在學校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樣自在和自信。 孩子的發(fā)育成長是需要來滋養(yǎng)的——這不是一個詩意哦比喻,而是科學證明了的事實:嬰兒沒有足夠的愛會停止發(fā)育,孩子在恐懼/沒有安全感的時候,大腦是不工作的。 進小學前的孩子,還很年幼,自控能力和自主意識都遠為發(fā)育成熟,更談不上誰比誰更優(yōu)秀。年幼的孩子尚不能理解“好學?!睅淼臉s譽感,但是卻很清楚自己是否比周圍的小伙伴更出色。與其讓孩子在一個競爭激烈的“好學?!睊暝蝗鐜椭⒆釉谶m合自己的不那么有名的學校勝出。 到了中學、大學,則應該是在競爭上越來越多地加碼。選擇中學,家長可能要考慮學校的升學前景、軟硬件條件、學校的名氣及排名等諸多因素,家長當然都會希望孩子能上本地最好的中學。而大學,毫無疑問,就是要全力以赴爭取全國、甚至全世界最好的大學。 因為大學的出身(而不是小學),奠定一個人職場起步的第一個臺階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