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孩子被打,
您支持他打回去嗎?
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
李玫瑾教授
做客《開講啦》節(jié)目
被問及這個問題
給出了肯定回答:
“肯定會?。 ?/span>
李玫瑾拿自己孫女舉例
孫女在幼兒園
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
李玫瑾教孫女
可以揪住對方耳朵
直到對方放手
如何防止孩子被欺負?
李玫瑾指出:
要增強體格,學會自我保護!
"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煉。
有運動,就有爆發(fā)力。
有爆發(fā)力,就不容易被欺負。"
這個說法一下激起千層浪
有人支持打回去
有人覺得應該教孩子忍耐
家長熱議
“當然要打回去!不然以后還會被欺負,欺負別人的孩子也會繼續(xù)施暴。"80 后李女士建議。
李女士的女兒在幼兒園上大班,班上有個小男生很喜歡欺負同學,施暴對象并沒有針對性,而是離誰近就欺負誰。
李女士告訴記者,面對同樣情況,不少家長卻選擇讓孩子避讓,或者選擇忍耐。
有家長認為:不打回去為好,能承受委屈才能成大器,教育孩子怎么避免被打、見機行事為宜。
也有家長認為,父母應該參與化解矛盾。 孩子處在受教育階段,跟同學之間發(fā)生點矛盾是難免的。關(guān)健看孩子的認錯態(tài)度,以及家長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。
只要家長不是一味地袒護自己孩子,而是替孩子道歉,并教育孩子以后不能再打人,說不定兩個孩子還能成為最好的朋友呢。
教育專家說
教孩子分清情況,有區(qū)分地對待
"?應當教育孩子,有區(qū)分地對待。"?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殷飛認為," 打不打回去 " 這個問題,不是簡單對立,應分清具體情況。打人的小孩有可能是有意的,也可能是無意的;有可能是有針對的,也有可能是沒有針對的 ……
很多情況下,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情況,因為失誤或玩笑過頭,這種情況下應該教孩子包容。
而面對有針對的、故意欺凌,殷飛認為應該反抗。而反抗形式有很多種,除了打回去,還可以尋求老師、父母幫助,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。
至于《開講啦》中李玫瑾建議 " 打回去 ",殷飛認為,這是在特定事例情境下的建議,而不是一概而論。
另外,孩子在學校被打,這是一個社會問題,不是兩個小孩能解決的,要依靠學校成立心理評估與援助系統(tǒng),整體地解決問題。"?被打的孩子很可憐,其實有時候,打人的孩子也很可憐。
有的孩子習慣性地打人,可能是因為心理上的偏差,很可能是特殊家庭成長環(huán)境導致。對于這種孩子,學校心理健康老師應該對其進行心理評估,并且給予適當?shù)膸椭?
法律界人士表示
單純鼓勵 " 打回去 "?
相當于以暴制暴
孩子被同齡人打," 打回去 " 是不是合理合法的做法?
南京一名民警表示,首先要明確一點,孩子的世界與成年人不一樣,對于孩子來說,偶爾動手與校園欺凌不是一回事。
如果只是偶爾動手,建議挨打一方想辦法脫離或者遠離,然后求助于老師、家長等,進行處理。
在客觀條件不允許情況下,挨打一方可以采取像李玫瑾教授所說的 " 拽對方耳朵 " 等辦法,避免自己受到進一步傷害。
在雙方發(fā)生沖突情況下,即使是成年人,也不一定能做到理智,何況是孩子。
如果一味鼓勵孩子 " 打回去 ",很可能會使打斗升級,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后果。他認為,應該教孩子推開、制止對方,然后脫身。
江蘇中慮律師事務所左迎春律師表示," 打回去 " 辦法不值得鼓勵。一味鼓勵 " 打回去 ",與以暴制暴沒有區(qū)別。
孩子心智尚不成熟,難以保證 " 打回去 " 的力度和必要限度。
" 比如一個同學挨了打,他當時手上正好有鉛筆刀,或者手邊有板凳,他拿起這些工具反擊,很可能會造成嚴重傷害后果。"
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說,要學法、守法、知法、懂法。應該教育孩子,被打或看到有人被欺負時,不要忍氣吞聲,不要害怕,要保持冷靜。
孩子應先學會如何擺脫暴力,然后向老師、家長或民警等求助,機智地拒絕侵害、反抗侵害。